「一個口述歷史下的偶遇」- 青年會合唱團
近日由於筆者在工作上需要搜集有關「口述歷史」的資料,故此主動接觸熟悉此題目的專家及學者,難得機會地藉著我們部門的通識科老師介紹下,聯絡了他在香港浸會大學就讀的一個課程的講師 - 張慧真博士。她是一本名稱為「從十一萬到三千」書籍的編撰者,書中主要訪問十八位淪陷時期在香港求學或任教的長者,透過「口述歷史」探討有關戰前中學教育的發展情況。從張博士的口中知悉她曾訪問一位名叫李妙卿的長者,她與青年會的服務發展歷史拉上莫大的關係,也引起了筆者的興趣。據張博士所說,李妙卿女士年青時曾參加了當時香港淪陷時期前由本會舉辦的一個免費合唱團。引述「從十一萬到三千」書中內文所說:「…每逢星期六的晚上,三百多個青年人聚集在禮堂中練歌。唱歌後還有遊戲,約九點散會。我在合唱團中認識了不少朋友…其中還有鳳溪中學的校長。」同時,李女士還透露當時任教的老師及合唱團的指揮是由黎小田的父親黎草田擔任。從網上搜尋得到一個名為「黎草田紀念音樂協進會」的網頁,內裡有透露黎草田先生曾加入本會(九龍會所)的課餘讀書會 – 青萍社,其後由於他對音樂事工的熱誠而擔任了本會合唱團的義務指揮,活躍於港九青年會並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一九三九年三月青年會唱歌班千人大合唱在必街會所附近的香港卜公球場舉行,黎草田擔任指揮一職。
此上個人的歷史見證故事,可見青年會「合唱團」的發展歷史就是其中一個「可持續發展」好例子。不信?請看看總會外懸掛著數條十分亮麗鮮明的「兒童合唱團」招募橫額,多項的培訓及表演活動亦於週六舉行,雖然招募的對象有所不同,但仍表現出本會發展合唱團服務的堅穩信念及形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