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青年會與可持續發展 - 編者的話

曾特首的施政報告中提到:「人文效益是講求歷史文化保存,社會效益是要共享成果、促進社會和諧,而環境效益則是講求資源保育及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的字眼或概念早已廣泛地使用,甚至已成為政策內涵及發展重點之一。那麼,如果將「可持續發展」所表達的意義及概念,聯繫到青年會的發展機遇的話,又會成為一個甚麼的新景象呢?過往「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字眼,正如上述政策內所提到,出現在有關探討「環保」的課題上所佔的篇幅較多,但隨著近年「可持續發展」的話題被熾熱討論,包括政府成立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不斷地積極邀請市民討論有關本地高齡化、人口政策、城市規劃等涉及如何持續地發展的課題,使到「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廣泛地被社會人士所接受,甚至有社區人士或專業團體將「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擴闊成為衡量不同知識及專業領域上可否持續地發展的意思,坊間亦隨時可見不同的團體舉辦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專業講座及座談會,例如:人口政策與可持續性發展、教育與可持續性發展、社工專業與可持續性發展等等。

不論如何去演繹「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如果去追溯有關其定義的內容,可跟據世界環境委員會早於一九八七年對「可持續發展」的闡釋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之同時不剝奪下一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也就是當代人不要「敗家」,反要「持家有道,福澤後代」。不過,當「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我們熟悉的「社會工作」,甚至是「青年會」本身扯上關係的時候,其效果便有如近期因「天星碼頭捍衛鐘樓事件」而引發的「集體回憶」討論一般,回顧本身歷史的發展,重新審視價值及方向,加強定位及集體認同,便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反省議題。正如近日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舉辦了一個名為「為社工充權‧社會工作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周年研討會 ,便是反省及思索「社會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命題,內容將撮錄在「社工專業的困局」一文內。另外,筆者近日遇到一件穿梭於青年會推動「合唱團」的歷史片段,令思索「可持續發展」與「青年會」的關係上,增加了反省的內涵,詳情可參閱內文的「一個口述歷史下的偶遇」。

對於重新審視價值及方向、定位及認同方面,如果翻閱文獻,自從青年會運動傳入中華大地並於一八八五年的福州英華書院成立全國第一個青年會開始,及至後來南下本港,於一九零一年於香港成立第一個的青年會,由學校青年會的前身至城市青年會的歷史發展,可見本會發展大學青年會「UNLY」亦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歷史見證。故此,內文亦會對大學青年會的未來發展作一描述。

其他內容,包括「國際義工運動發展」及「非牟利機構發展」亦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扣上重要的關係。從本會義工運動的不斷發展,以至宏觀地探究青年會作為非牟利機構的角色上,如何平衡在市場導向的大形勢及持守社工的立場及理念等,也是今期探討的問題,期望同工亦能對以上的內容及題目得以有著啟發及回應,也共同反思及籌算青年會面前所面對的機遇,如何可容讓青年會的使命及目標可達致「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方向。

沒有留言: